在东南亚的阳光与椰风之下,五一劳动节如期而至。各国政府纷纷颁布法定假期,街头巷尾充满节庆气息,然而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成千上万的华人灰产从业者,依然在密闭写字楼、临时园区和边境小镇之间,维系着一条特殊的“劳动链”。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工人,却在24小时轮班的高压环境中持续输出;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年假,却要面对任务量、KPI和风控机制的多重夹击。在五一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他们却往往只能在风声渐紧时低头做事,在无人知晓的网络尽头默默打拼。
尤其是在菲律宾、柬埔寨和缅甸,灰产行业仍具规模,尽管监管不断收紧,执法趋严,但总有人迫于生计,或者误入歧途,被卷入这一条隐秘的产业链。他们中有人身处客服岗、技术岗、管理岗,也有人干着诱导、拉人、风控等边缘灰色事务。他们的“劳动”无法被合法表述,却实实在在撑起了一整套网络经济链条。
在这样一个劳动节,我们不谈赞美,也无需讴歌,但应该冷静反思:这个时代如何定义“劳动”?又该如何看待这些被边缘化的、灰色地带中的劳动者?当主流社会在谈论职场平权、劳动权益、工会保障时,灰产群体是否也值得一次倾听?
伯乐头条长期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我们见过被骗入园区后再难逃脱的年轻人,也采访过在灰产行业里工作数年却始终保持清醒的“老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渴望安全、有尊严的生活,却身陷其中,进退两难。
这个五一节,不是所有人都能休息。但我们希望,透过记录、报道与关注,能为这些身处灰色地带的“隐形劳动者”争取一份被看见的权利。
结语:
灰产无假期,但人不该被定义于产业。愿所有远离故土的东南亚华人,不论身处何境,都能在这个节日里,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