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构建以人民币为主的非美元结算体系顺应全球贸易多元化趋势
2025-11-24 15:36
俄罗斯卫星报
8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贸易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支付系统的多元化与支付货币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应增加相互贸易量,增加以人民币为主的结算方式,遵循公正透明的国际规则,共建平等的非美元结算体系。

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启特别军事行动后,美国及其盟友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并冻结其外汇储备,让许多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体系的巨大风险,纷纷寻求建立替代性支付体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外贸国的中国也不例外,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9年,中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航。2015年,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正式生效。截至2025年11月,中国已与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突破4.5万亿元人民币。

技术方面,中国推出数字人民币,从跨境支付到国际贸易结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应运而生,为结算领域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2024年,CIPS全球支付占比达3.8%,2027年有望突破10%。截至2025年上半年,CIPS已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处理业务金额达90.19万亿元。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取得实质性成果。近日,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季托夫在第六届俄中中小企业实业论坛上表示,中俄几乎完全(95%)转向以本国货币结算,使两国能够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最大限度地降低制裁压力和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

金砖国家内部贸易中,已有30%的交易绕开美元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在中东,沙特对华原油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在2025年9月达到45%,动摇了“石油美元”根基。阿联酋2023年完成首笔液化天然气人民币结算后,将30%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债券。巴西2023年与中国达成协议,摆脱美元,直接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

此外,2023年4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在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将开始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进行支付。2025年10月,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与中国企业达成协议,铁矿石现货交易中30%将使用人民币结算。

对此,刘志勤表示,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加强非美元化结算体系,是很多国家都在努力争取的方向。与“去美元化”相比,将这一趋势称为“非美元化发展趋势”,更不具有针对性和排他性,也符合中国一再所提倡的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准则。在朝着“非美元化”结算体系努力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除中国外,其他多国也在采取积极举措,规避美元风险。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推出"本币融资工具箱",为成员国企业提供货币互换服务;俄罗斯推出“俄版SWIFT系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旨在替代SWIFT,已被部分友好国家接入;印度研发出“结构化金融报文系统”(SFMS),有潜力与外部系统连接。

刘志勤提醒,在推进各国使用本币(包括人民币)进行多样化结算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全球贸易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支付系统的多元化与支付货币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若贸易实现多元化,而结算系统仍以单一货币为主,显然违背贸易发展趋势,且极易被贸易垄断势力所利用。因此,在这方面应竭力避免支付系统被垄断和操纵。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