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员为老人展示拍摄的照片。
麦嘉宝摄

武汉科技大学赤骥车队成员调试赛车。
武汉科技大学供图

清华大学未来智能机器人兴趣团队成员调试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每年开学季,大学校园总能被“百团大战”的热闹点燃。红帐篷沿林荫道排开,吉他社的和弦混着街舞社的节拍,汉服社的裙摆与辩论社的思辨碰撞,志愿者们举着海报热情吆喝,新生们在各个大学社团的摊位间穿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丰富多彩的大学社团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小组,更是大学生成长的平台。如何找到学业与社团生活的平衡点?如何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兴趣、提升能力?大学社团何以成为“第二课堂”?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校大学生的精彩社团生活。
“平衡好学业和社团生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为什么加入社团?”回答这个问题,很多大学生的答案跳出了“打发时间”的单一维度。
在武汉科技大学的社团招新活动中,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本科生李可手里攥着社团招新宣传单,既新鲜又好奇,却总觉得少了点“戳心窝”的触动点。直到他走进赤骥车队的工作室——车队队员们埋头钻研赛车设计难点,一起畅聊学业和梦想,一旁的架子上摆放着赛车零件。那种“能常聚、能同频”的氛围,让他找到留下来的理由。“为了赛车梦,一起努力,一起拼,真的很酷。”李可说。
感兴趣、想尝鲜、有归属感、做有意义的事情,采访中,这些话语高频出现在00后大学生的话语中。
快门轻响,一张张笑脸被定格,冲洗、装框、送到老人手中。这是暨南大学“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的日常。“‘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是一个志愿服务类的公益性社团,它以镜头为媒,持续为老年人送去温暖。”暨南大学金融学专业大三学生陈铖说。
2023年,刚入学的陈铖正处于大学生活的迷茫阶段,总觉得该做些有意义的事,于是加入了“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如今,陈铖作为社团负责人,每月都要策划组织几场志愿活动,带着社团成员为老人免费拍摄生活照片,留下美好记忆。
两年多的社团生活,让还未踏入社会的陈铖对公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做公益,不是给予,而是收获——收获感动、收获温暖、收获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结。”
然而,丰富的社团生活背后也会有成长的烦恼。在有限的四年大学时光里,如何在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找到平衡,是许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贺婧怡是江汉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上大三之前,她参加了数学建模社团和音乐社团。“我们学校参加社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上了大三,不少同学就主动退出来,把心思放在学习和就业上了。”回忆起之前在社团里的集体生活,贺婧怡有些怀念,也有些不舍。“平衡好学业和社团生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贺婧怡说。
“有时候真的很纠结,既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保持优秀的绩点,又不愿放弃社团里成长的机会。”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大二学生张少玮说。
张少玮是大家眼中的“社团达人”,羽毛球协会、排球协会、国术协会等社团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张少玮的日程表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穿梭于教学楼之间,晚上完成小组讨论和课内作业,又坐到宿舍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处理社团事务。协调活动事项、收集人员信息、完善策划方案……等这一切全部完成,张少玮轻轻合上电脑,蹑手蹑脚地躺上床,生怕打扰到早已休息的室友。
大一下学期结束时,张少玮的学业成绩不理想,他开始思考,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社团,会不会是“无用功”?于是,他退出了耗时多和参与门槛较高的社团,开始琢磨怎么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大学就像一场马拉松,社团活动是沿途的风景,而学习是脚下的路。”张少玮说,“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跑得更远。”
社团是一个让兴趣扎根、让人在自主参与中收获成长与友谊的地方
从最初被赛车吸引,到如今成为社团的“资深学长”,李可在赤骥车队的日子是一场关于热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在赛车队,我找到了以后继续研究的技术方向,也收获了珍贵的‘战友情’,哪怕是熬夜调试车辆,都觉得很开心。”
11月18日,李可和赛车队的同学们来到安徽合肥,参加2025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赛前,李可发现赛车的一个电路板发生故障,时间紧迫,连夜排查,生怕耽误比赛。他反复尝试了很多解决方案都没有成功,直到天快亮了,才找到解决办法。李可说,想在赛车队有所收获,难免需要牺牲一些休息和娱乐时间。
“我们很重视每次比赛,它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大家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赛车上,有时为了解决赛车问题,还会去自学很多研究生阶段的车辆工程知识。”在李可眼中,他加入社团的收获远超预期。李可说,自己未来想深耕无人驾驶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为城市交通贡献智慧。
“车队不仅仅是一个兴趣社团,更是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在这里,同学们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在一次次设计、加工、调校中,锤炼了专业技能,感受到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性。”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魏光耀说。
在很多00后大学生看来,社团是一个让兴趣扎根、让人在自主参与中收获成长与友谊的地方。
北京国家速滑馆,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足球决赛现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大四学生罗长盛与队友们的手心都已汗湿。距离比赛结束还有5分钟,罗长盛所在的清华大学火神队1∶0领先。
终场哨响,冠军诞生!清华大学未来智能机器人兴趣团队的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同学们相互击掌、拥抱。这个社团目前有大型人形足球机器人团队火神队、小型人形足球机器人团队TH—MOS队和家庭服务机器人团队Tinker队三支主要团队。这场胜利,属于每一个在社团里拼搏、成长的年轻人。
决赛前的48小时,整个团队无人入眠。当机器人凭借独特的算法踢进关键一球时,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进球后,队员们把算法的第一作者抛向了空中。”罗长盛笑着回忆,“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化为了欢呼。我们赢得的不只是比赛,更是彼此的信任与共同的成长。”
每年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周,未来智能机器人兴趣团队实验室里常常上演这样的情景:同学们带着课本和复习资料,一边调试机器人,一边讨论课业问题。“在社团里学会的不仅是技术,还收获了友谊。”未来智能机器人兴趣团队理事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大四学生林松泉说。
如今,这个社团的故事仍在清华园里继续。一群因热爱相聚的年轻人,志同道合,在大学社团实现多维度成长。
好的社团是“象牙塔”通向社会的一座桥,帮助年轻人决定“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近年来,思政类、就业服务类社团热度较高,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它们正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路径。
“红岩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年代,如今,成长在这片土地的新时代青年,最应该学习红岩英烈怎样的品质?”带着疑问,重庆大学学生理论社团“红岩研习会”的同学们布好场景、穿好服装,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重现红色影视剧中的经典画面。有同学说:“江姐面对酷刑折磨,从未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一种笃定与坚守。”演技虽然稚嫩,但掩盖不住眼神的坚定,同学们将对于红岩精神的感悟融进了声情并茂的台词当中。
这是“红岩研习会”举办的第四十三期红岩读书会。平日里,“红岩研习会”指导教师蒋楼还会以经典诵读、理论宣讲、知识竞答、拍摄短片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青年学生将人生理想、青春价值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社团发挥‘实践育人+思政育人’的协同育人作用,能让一个个思想处于‘原生态’、三观处于养成期的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思想、熏陶品格。”蒋楼说。
在大学社团营造青春洋溢的校园文化氛围时,思政类学生社团将党的理论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服务类社团则为大学生搭建了一座从“象牙塔”通往职业世界的桥梁。
“可以将简历里‘参与过学生工作’的经历,细化为自己在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上的优势……”山东大学前不久举办的“千人千面 万岗万简”简历嘉年华活动现场,几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校友回到学校与社团的同学们交流。从简历结构到行业见解,从面试技巧到职业规划,原本5点就要结束的活动,一直延续到6点才结束。看着同学们收获满满,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山东大学学生职业发展联盟社团负责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袁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很多低年级学生对于‘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模糊的。通过在社团活动中接触各行各业的校友、前辈,模拟完成职场任务,青年学生能提前感知自己与某个行业、某个岗位的适配度,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山东大学学生职业发展联盟指导教师李婧说。
“在学校,总会被同学们问到‘该如何选择社团’,其实比起‘加不加入’,想清楚‘为什么加入’更为重要。好的社团选择不在于‘冷门’还是‘热门’,‘有用’还是‘无用’,而在于是否让你感到快乐和充实,能否培养你想要的品质。”中国传媒大学团委书记郑丹琪表示,大学社团应为大学生提供基于兴趣特长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潜能、拓展能力、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学校应构建连通学生兴趣、能力结构与未来专业发展的实践场域,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育人。
(薛思远、陈熠恬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