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数智时代,让中文与世界“零距离”
2025-11-20 07:08
环球报
739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编者的话:近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云集约5000名中外嘉宾,超百家院校、企业,探讨“AI+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所遇挑战以及数智教育如何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刻友谊。全球已有8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中文教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与会嘉宾认为,AI未来或成为构建“中文教育无边界生态体系”的有力工具,而中国当代文学将以世界听得懂的方式推动跨文化交流“零距离”。

AI助力拓展中文教育边界

学生与AI虚拟形象互动

当被问及发现学生使用AI写论文是否会生气时,英国知山大学教授、教师发展部主任、知山大学孔子学院英方院长马克·斯科菲尔德给《环球时报》记者的答案是:“不,我反而会很高兴。我的工作就是教授他们在道德伦理的责任框架内适当地使用AI。例如,学生们可以利用AI来获取灵感、撰写作品并不断修改完善,然后他们会告诉我设计思路。我认为这并非作弊,也不是不诚信的表现。这是一种对于科技工具的智慧运用,借助AI让作品更加个性化,更有利于学生们未来的发展。”

对于AI在英国中文课堂中的应用,斯科菲尔德说:“AI在帮助英国学生克服中文学习中的挑战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们可以与中文AI虚拟形象进行互动,这对于他们在中文声调的学习方面非常有帮助。现在,就汉字书写以及其他中文构建技能而言,我们需要关注VR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形状的构成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斯科菲尔德认为,“很多AI工具是由政府或企业资助开发的,但有些工具的研发过程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利用大语言模型教授中文的优势在于,教师如果知道学生想要得到哪些问题的答案,就可以通过AI设计出更有效、更有趣、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AI作为诊断工具来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找到自己学习中文的节奏。”

斯科菲尔德表示:“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班级有很多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但AI可以为教师创造一个智能空间,让他们能够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来自比利时的中文教师安妮塔·特蕾莎曾在湖北武汉教授英语和德语,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对教授中文非常感兴趣。回到比利时之后,我开始在中学教中文。我们对于AI在新教学方法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目前我们只有旧的中文教材,我们期待将AI工具引入比利时的中文教室。”

关注面对面交流

“AI在中文教育领域非常有用,比如你需要准备提取文本,你可以发出相应指令,然后根据AI的建议调整文章,或检查错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保罗·特洛伊认为,AI虽有用但不总是那么“靠谱”,“有时AI也会出错,某些时候它无法理解文章部分内容的真正内涵,比如悲哀等情绪。它只能‘看到’文章表面,却无法理解其中真挚的情感,毕竟它只是机器。”

孟加拉国山度玛丽亚姆—红河孔子课堂的孟方院长毛大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AI给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风险,因为AI并不总是给出正确答案。当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沉迷于AI时,他们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因此人们必须谨慎、有意识、明智地使用AI。AI也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因为AI没有情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源于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创造力,人们就无法创造奇迹。因此,我认为在教育领域使用AI应该非常谨慎,并且不能忘记自己的人性,人道主义精神不容忽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博士生、青年汉学家罗维卫也对AI持谨慎态度,并告诉记者:“我们始终要记得学习的主体是人,而不是AI,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AI。AI虽然方便,但我们更要关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才是学习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搭起中外友谊桥梁

一位与会专家告诉记者,尽管目前AI工具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尚存争议,但借助时代东风,打造数智中文教育国际合作体系、推动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让AI构建“中文教育无边界生态体系”是目前业界的重要议题。

“AI+中文教育”不仅能助力外国学生在学习中文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还能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格鲁吉亚与中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领域逐年增长,并在各个领域不断多元化发展。”格鲁吉亚教育、科学和青年部部长吉维·米卡纳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学习中文在格鲁吉亚民众中越来越受欢迎,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在首都第比利斯和第二大城市巴统都建立了孔子学院,这也凸显了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孔子学院提供的知识信息,不仅包括中文教学,还包括中国文化以及与中国相关的一切,这对于增进两国关系至关重要。”

米卡纳泽说:“学习中文在格鲁吉亚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受欢迎。为此,我们决定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在学校开设课程。今年,我们在第比利斯的9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但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因此我们也在考虑建立数字教室,通过AI等科技扩大中文教育在格鲁吉亚的覆盖范围。”

斯科菲尔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外国人,我身处异国他乡之时,能给予他人的最好礼物之一就是尝试学习当地语言。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的中文水平不是那么高,也不常开口讲中文,但当我尝试用当地语言与你们交流时,彼此之间的亲切感、跨文化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同时还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因此,我认为这种语言学习实际上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

“中文学习至关重要,关乎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认为,中文教育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全球竞争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部分。”斯科菲尔德表示,“我们的长相、肤色或许不同,但我们身上流淌着相似的血脉,我们的思想相差无几,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关键在于让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彼此理解,能够跨越国界进行交流,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毛大海表示:“AI现在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工具,尤其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AI工具。所以,如果我们能将AI应用于中文教学,将会更加有效,也会有更多年轻人对学习中文感兴趣。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中文无国界,中文连接世界。”

麦家:中国故事令人惊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麦家日前出席2025世界中文大会平行会议“解码中文世界”,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麦家的作品被译成34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前不久举行的利雅得国际书展上,麦家的阿拉伯文《人生海海》举行了新书首发会,这也是麦家今年继英文版《人生海海》发布会后的第二场重磅发布。

此前,麦家的代表作之一《解密》被翻译成30多个语种出版。谈到《解密》走向世界的过程,麦家感慨良多:“我其实1991年就完成了这本书,但当时因为多种原因,这部作品沉寂多年,直到2002年《解密》才出版且好评如潮,斩获8个大奖,并于次年进入茅盾文学奖的终评。其姊妹篇《暗算》让我最终荣膺茅盾文学奖。《解密》曾经在英国伦敦的书展上一夜之间卖出19个版权,而且签约对象都是很大的出版社,包括西语、法语、德语等出版社。我认为,这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个世界与我们进入‘甜蜜期’,世界向我们张开了互惠互通的怀抱,我们也更积极地拥抱世界。”

除了国际社会大环境的推动,文学作品的世界性对于走出去也起到重要作用。麦家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小说是具有世界性的。因为无论是写法也好,人物的命运感也好,它超脱出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框架,当时大部分小说都在写土地、乡村和主人公的苦难命运。但《解密》《暗算》描写了中国数学家这样一份特殊职业,描绘了他们掌握的特殊技术,用文学笔法阐释科学,这是一种新颖的视觉呈现方式。”

《人生海海》讨论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麦家表示:“我觉得人生就像大海,什么都创造得了,同时什么也都毁灭得了。人生怎么样过好?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命题。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在思考,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要去哪里?怎么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形象一点地说,人生是从此岸来的,但要去彼岸,必须要翻越一座火焰山或者必须要游过一片宽广的苦海。所以怎么样面对苦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人生课题。《人生海海》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课题的。”

“在我的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很多西方媒体将我誉为‘中国的丹·布朗’,这其实是对我的一种误判。我认为,我和美国作家丹·布朗有很大区别。他的故事核心很宏大,他本人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但他不是文学家。尽管两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还是存在一定区别。”麦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丹·布朗的小说在专业性、技术性、故事性方面非常强大,但是他并不十分追求文学应有的一些日常性、模糊性、边缘性。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3种特性非常重要,“丹·布朗的作品要的是准确性,就像一部机器设计出来的,每一个情节都非常精巧,每一个故事的节奏感都十分明快,这种准确性有时恰恰是与文学背道而驰的。文学追求的是丰富,有时甚至要模糊边缘。”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让中国文学有了‘走出去’的空间。”在麦家看来,中国文学扬帆出海,确实是赶上了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红利,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本身就令人惊叹。“大量的汉学家和中国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中国故事、中国文学也将更好地走向世界。”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