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印媒:在印度南部群山倾听“鸟鸣叙事”
2025-11-14 07:11
环球报
914

《印度时报》11月8日文章,原题:鸟儿鸣叫时,我们会聆听吗?  11月14日,随着印度瓦亚纳德鸟类节拉开帷幕,这里雾气缭绕的群山将成为鸟类爱好者与环保人士的聚集地。节日的举办时机极具深意。它恰逢印度传奇鸟类学家萨利姆·阿里的诞辰纪念日。当鸟类爱好者齐聚一堂,他们不会通过演讲和仪式来缅怀阿里的遗产,而是践行其最擅长的事——观察、聆听鸟类,并从中学习。

该节日由休姆生态与野生动物生物学中心联合喀拉拉邦活跃的观鸟社群共同举办,名为 “赫基·贝纳克”,在当地土著语中意为 “鸟类节”。这是一场通过鸟类体验自然的尝试,旨在帮助参与者重新联结自然世界,同时深入了解鸟类及其栖息地所面临的挑战。

节日主题为“让我们化作鸟类,没有鸟类的世界一片荒芜”,精准捕捉了其核心内涵:这是一场沉浸式、参与式的体验,邀请人们反思自身与自然的深厚联结。

从穿越瓦亚纳德多样地貌的观鸟路线,到互动工作坊与创意活动,这场节日将进一步深化这种联结。例如,“搭建家园”活动鼓励参与者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鸟类,并用天然材料筑巢。这项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策划的创意活动,旨在引发人们对“归属感”与 “相互依存”的深层思考。

“我们将举办木偶戏工作坊,并讲述10种已灭绝鸟类的故事及其消失的原因,”休姆中心的研究助理赫里迪亚·雷瓦西表示,“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探索那些仍存在的物种所面临的挑战”。在众多承载着节日环保理念的物种中,就包括生性腼腆、行踪隐秘的巴纳苏拉白胸噪鹛,这种鸟的栖息地在西高止山脉,那里如今正面临人类活动带来的迫切生态威胁。白胸噪鹛的困境,折射出该地区无数其他有翼物种的遭遇,也让这场节日成为保护它们日渐消失家园的集体呼吁。

学术研讨会将为科学家、自然爱好者与公众搭建知识交流的平台。一场展示鸟巢的摄影展引发关于生存策略的讨论。每晚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开放论坛,由资深观鸟者分享鸟巢研究的伦理准则与研究方法。“鸟鸣叙事”环节将邀请人们静心聆听,与鸟鸣共同构建鲜活的声景。戏剧表演《守护秃鹫》则探讨印度南部的秃鹫保护议题。

节日纪念邮票上印有蕨鹰图案,让人联想到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蕨类植物与 1.6 亿多年前首批展翅的鸟类之间的古老联结。而以巴纳苏拉白胸噪鹛为核心的节日标志,则强化了核心讯息:这种珍稀鸟类以及无数其他物种的命运,与人类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

如今,重要的已不再是能否观测到鸟类,而是我们能否最终听懂它们试图传递的讯息。(作者苏坎雅·S,余枫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