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成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公使銜參贊 楊國良
就舉世矚目。該如何歸因?我的選項既包括改革開放的戰略,也包括“五年規劃”這樣的中國制度。正如在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四中全會上,中國作出選擇,將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發展規劃。
五年規劃的核心是塑造共識、穩定預期。
長期以來,通過制定“五年規劃”, 中國明確目標、動員力量,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1951年2月14日,毛澤東主席首次提出了編製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設想。1955年7月30日,中國“一五計劃”明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等方向,這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一五”到“五五”(1955—1980年),中國經濟體系逐步完整而獨立,尤其是製造業基礎紮實。譬如,菲律賓朋友日常能看到的紅旗轎車,就是“一五”規劃目標的產物。從“六五”到“十三五”( 1981—2020年),中國邁向全方位開放,期間的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5%,消滅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推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202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達到140萬億人民幣(折合19.7萬億美元),對世界經濟貢獻率仍將保持在30%左右,朝著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實際上,中國並非世界上唯一實施“五年規劃”治理模式的國家,但我們貴在堅持。1952—2024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9%,經濟、政治、科技、生態等實現全方位進步。70年來,中國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人均收入超過1.3萬美元,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這是人類歷史的發展奇跡。
五年規劃的制定是全過程民主。
在“五年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中國堅持集思廣益,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的全過程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從程序看,編製工作堅持“先民主、後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過程,堅持“討論—溝通—共識”的路徑,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的訴求,代表了最廣泛的共識。從體系看,此次“十五五”規劃是中國“三級、多類”體系支撐的產物,各省、各市縣的多級規劃和國土空間、對外貿易、現代能源、交通運輸等專業規劃,乃至“全面綠色轉型行動計劃”等搭建起國民經濟和發展規劃的科學體系,體現了高質量的內容。特別是從參與廣泛程度看,中國制定五年規劃是中國人民的一件大事,以多種形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從“十四五”開始,我國首次在五年規劃《建議》編製階段,通過網絡公開徵求意見。“十五五”又將此項工作提前了近3個月,以便能夠更廣泛、更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已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五年規劃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徵求意見,找到最大公約數,凝聚最大政策共識,集中體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願景。
一句話,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市級形成區,2843個縣級行政區,各地方各領域千差萬別,而“五年規劃”充分考慮民生、聽取民意,確保最終14億中國人同繪一張幸福藍圖,共築一個美麗中國夢。這種一盤棋的治理思路,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現在,“十五五”規劃目標已經明確;未來五年,我們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定不移為了中國式現代化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