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环球时报》记者14年后再访世界最年轻国家:南苏丹在动荡中探索发展之路
2025-10-13 07:11
环球报
802

【环球时报赴南苏丹特派记者 黄培昭】编者的话:非洲东北部,白尼罗河奔腾不息,蜿蜒北流。它滋养着两岸的庄稼与人民,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战争与颠沛流离。大河之畔,矗立着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2011年7月9日,它正式宣告独立,成为非洲第54个国家与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当天,《环球时报》记者赶赴南苏丹,倾听这个新生国度民众对未来的憧憬。14年后,记者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探寻其独立以来的发展足迹,记录当地人民对国家发展的思考与希望。

“闪闪发光的建筑”与泥泞土路并存

近期,走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街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该国动荡的创伤尚未痊愈,基础设施依然匮乏,但一些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却彰显了这个国家脆弱和动荡中的惊人韧性。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在如今的苏丹居住。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与埃及的共管国,后两国将苏丹南北地区作为两个实体分而治之。1956年,苏丹宣布独立,以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不过,当时的苏丹拥有大量的民族和部落,北方地区人口以穆斯林为主,南方地区人口则多为基督徒与本土宗教信仰者。这一时期,苏丹丰富的石油、铜、钨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即今天的南苏丹。宗教和族群裂痕以及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公导致苏丹数次爆发内战,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2011年1月,在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干预下,苏丹南部地区举行公投,决定脱离苏丹。2011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宣告独立。这一天,《环球时报》记者在朱巴看到年轻人欢快地跳起舞蹈,老年人含泪拥抱。一名给怀里婴儿喂奶的妇女当时兴奋地告诉记者,她认为苦日子到头了,生活从此将翻开新的一页。那时,南苏丹的很多民众都认为,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正在前方等着他们。

在独立后,南苏丹在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确实取得一定的发展,例如世界银行网站今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该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在从朱巴国际机场前往世界银行办公室的路上,“被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闪闪发光的新建筑所震撼”。南苏丹媒体报道称,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该国仍完成或推进了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项目,如连接朱巴与周边重要城镇的道路重建以及朱巴国际机场的扩建。《环球时报》记者近期看到,中国企业承建的南苏丹央行新办公大楼设计现代,其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年3月,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位于南苏丹北部的东阿维尔县建起一家新的现代化医院。“这是我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现在,在我70岁的时候,一家医院终于在我们家门口建起来了。这真是一种福气。多年来,我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去就医,现在终于不用这样做了。”当地一名部落领导人这样说。

然而,独立之后的南苏丹并未实现国内的持续稳定。2013年,该国总统基尔与反对派之间爆发武装冲突,之后迅速演变为民族间的暴力,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尽管冲突各方在2015年和2018年分别签署了《解决南苏丹冲突协议》以及《解决南苏丹冲突重振协议》,并成立过渡政府,但是协议落实迟缓,地方暴力和政治分歧不断,和平进程屡受冲击。

政治动荡让南苏丹的发展受到限制。《环球时报》记者近期在南苏丹看到,该国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即使在条件相对好一些的首都朱巴,不少十字路口都没有红绿灯,这与南苏丹刚独立时记者见到的情形一模一样。车辆通行依靠司机的判断,秩序较为混乱。朱巴全市平坦的柏油马路较少,坑洼不平的土路较多。每逢雨季,这些土路便泥泞不堪,难以通行。

在朱巴,市民出行主要依赖私人运营的摩托车或者面包车。电力供应也极不稳定,频繁停电是家常便饭。记者入住的酒店,一天要停数次电。

有分析认为,南苏丹独立后经济发展遭遇困境,除了与国内因素相关外,美国也难辞其咎。《纽约时报》等美媒曾直言,华盛顿促成了南苏丹的诞生。2011年,白宫曾发表声明称,对于南苏丹的独立,美国连续两届政府“自豪地发挥了领导作用”。美国《大西洋》月刊表示,华盛顿通过向非洲一些政治力量提供军事装备并向苏丹实施制裁,帮助南苏丹实现独立。不过,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南苏丹的石油资源重要性下降,美国不再为南苏丹提供大量支持,任其自生自灭。

近两年来,南苏丹洪灾不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人道主义灾难不断恶化。同时,该国的通胀率居高不下。《环球时报》记者近期发现,在朱巴的农贸市场,玉米面的价格半年间翻了一倍。在该市郊外的一处难民营,一名抱着消瘦孩子的母亲对记者说:“他已经3天没吃饱过饭了。”洪水过后滋生的蚊虫也带来了疟疾等疾病,而当地简陋的诊所药品短缺,医生人手不足。

“我们都这样了,怎么收留别人?”

今年8月,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次提出迁移巴勒斯坦加沙地区人口计划后,以副外长罕见出访南苏丹。美联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和以色列以及3个东非国家正在讨论加沙人口迁移计划,而南苏丹据称是美以考虑的迁往国之一。南苏丹政府否认可能接收加沙居民的传闻,但相关报道还是引发广泛担忧。

一些中东媒体分析认为,如果上述计划成真,将意味着巴勒斯坦人从饱受战火和饥荒摧残的加沙,转移到同样长期动荡、严重依赖人道主义援助的南苏丹。这一设想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质疑。有评论人士指出,经济脆弱的南苏丹迫切需要国际支持,大量接收难民显然将加重其危机。

对于南苏丹的普通民众而言,这个传闻让他们情绪复杂。朱巴一名小伙子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都这样了,怎么收留别人?”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许多老百姓的心声。

南苏丹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石油,石油出口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九成。与此同时,该国依赖苏丹向全球市场运输原油,而后者则收取过境费。值得注意的是,从2023年4月至今,苏丹一直被武装冲突所裹挟,影响南苏丹的石油出口。《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南苏丹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3亿美元,而在刚独立时,这一数字为110多亿美元。

为了保护石油出口,南苏丹和苏丹10月6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同意保护石油设施以及将南苏丹石油输送到苏丹东部苏丹港的管道中心站。作为深化经济关系行动的一部分,两国还宣布将建立联合经济委员会,并提议在苏丹港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支持石油工业及其供应链的稳定。

有观点认为,南苏丹这个年轻国家如今仍在探索如何发展,但其独立后的境遇提醒世人: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幸福,唯有制度的稳定与人民的团结,才能让白尼罗河畔真正迎来发展振兴的曙光。

在朱巴大学政治学教授巴纳巴看来,南苏丹如果能走出权力斗争的泥潭,真正建立包容与稳定的政治秩序,并把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那么这片土地仍有机会创造辉煌。他强调,对于南苏丹人民来说,和平不只是停火协议上的签字,而是民众能在洪水退去后安心耕种,是孩子能在夜晚打开电灯读书,是难民营里不再充满哭声和叹息。

“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对南苏丹的发展至关重要”

朱巴大学教授萨迪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南苏丹在巨大的逆境中依然在努力铺设和平的基石,构建国家框架,并逐步让社会经济生活重回正轨。这些成绩虽然不够耀眼,但对于一个诞生于数十年战火的国家而言,每一步都来之不易。该国未来的希望,就在于巩固这些脆弱的和平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切实的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

今年9月,南苏丹政府启动了一项10年战略发展计划,旨在建设一个繁荣、富有成效和创新的社会,同时巩固和平与安全。据媒体报道,《南苏丹发展计划2026-2036》将作为跟踪进展、开展循证评估以及审查国家政策和方案的基准。该国财政与计划部长强调,政府议程是通过包容、协调、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划和措施,改善当代人和后代的生活。联合国秘书长副特别代表兼南苏丹驻地协调员格贝霍承认该国取得了进步,但也指出其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对和平以及恢复和平协议作出公开承诺并听取所有声音,对南苏丹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南苏丹正积极推动职业培训以提升民众就业。据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网站今年9月发布的文章,非洲开发基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南苏丹政府合作,共同发起一个总额超186万美元的培训项目。该项目已帮助约2000名当地青年掌握就业技能,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能源、基建、维和等领域为南苏丹提供大量帮助,成为该国的可靠伙伴。中国是最先同南苏丹建交的国家之一,去年两国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不仅帮助南苏丹开采和利用石油资源,还在保障油田安全、推动石油出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医疗队常年在当地奔走,为大量南苏丹民众进行救治。中国维和步兵营则在联合国框架下驻守南苏丹,保护平民安全,赢得好评。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南苏丹高级别和平与发展研讨会上,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第二副主席玛丽表示,相信在中国的支持下,南苏丹建设和平、团结、繁荣的国家愿景能照进现实。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