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古今智慧守护“中国饭碗” 从农具变迁看我国农业发展
2025-9-23 14:45
环球报
215

金秋时节,神州大地稻黍金黄、瓜果飘香,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盛景。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寄托着希望。今天(23日)是农历秋分,我国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从古至今农事活动中使用的农具,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与匠心。跟随记者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探寻古老农具背后沉淀的智慧。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馆,400多平方米的展厅按照耕、种、管、收四个环节,陈列着150多件套中国古代农具,凝结着我国农民世世代代的巧思。

眼前这个设计了弯曲部件的犁叫曲辕犁,发明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制作材料有木材和铁。曲辕犁轻巧柔便,利于回旋,特别适宜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地形复杂等特点。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胡泽学:这个犁评,就相当于汽车挂挡,要犁浅,就把刻度往高提,犁镵离地面就高了,犁的时候就浅了。如果要犁深,就把犁评的刻度往低调。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这个像“小推车”一样的农具,叫耧车,它发明于西汉时代,是古代的播种机。

与现代的高效播种机类似,耧车能将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在古代,没有水泵、输水管这些现代设备,人们是如何浇灌农田的呢?在东汉时期,龙骨水车就已出现,到三国时经改良,性能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胡泽学:龙骨水车是由摇柄、木链、刮板和水槽等部分组成。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摇动摇柄,带动木链、刮板向低位运动,把低位的水通过水槽提到高位,达到灌溉农田的目的。

地势较高的地块,多台水车串联,形成壮观的“提水长龙”,实现梯级上水,是古代农业抗旱保收的关键。

收获时,去除粮食中的杂质,可以减小储存时发生霉变的风险。这台带风扇的木质箱叫风扇车,发明于汉代,内部构造暗藏玄机。倒入粮食后,人力转动风扇,瞬间形成强劲风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在重力与风力的巧妙配合下,石块等大杂质直接落下,而碎叶、碎秆这种轻巧的小杂质则被吹出箱外,饱满的粮食则顺着风扇车的木槽稳稳落下,这样杂质就被清除干净了。

从耕种到收获,一件件凝结着古人巧思的农具,见证着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更迭演进,蕴含着世代以来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守护。

我国三大主粮

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看完了古代农具,再来看看今天的现代化农机具。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一起来感受丰收背后的大国底气。

现代化秋收:

从“凭经验估产”到“数据秒出”

目前,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居全国第一。今年,这里的秋收投入了哪些现代化的农业装备?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的84万亩玉米已开镰收获,当地组织了近200台240马力以上的收割机正在抢收。仅仅15分钟,一台收割机就将8行、长1800米的玉米“吞”得干干净净。

这台240马力的无人收割机,是北大荒今年刚刚研制投入使用的。前端的割台宽4.4米,如同张开的“大嘴”,锋利的割刀像“牙齿”一般,每秒可以“吃”进13公斤玉米。过去收割机收下来的是玉米棒,如今依靠机身内的两个滚筒,能够将收割下来的玉米棒直接脱粒。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刚收割完的玉米地,留下不少玉米芯,每个玉米芯都被脱得非常干净,而且都被切割成碎块,方便腐化在土地里,作为来年播种的肥料。

农机手所说的测产,与以往专家组的实地测产不同,如今仅靠这种新型收割机就能轻松实现。

北大荒集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副总经理 张超:以往要在收获结束之后,对粮食的水分和产量进行测定,现在我们是边收获边收集数据,形成产量处方图,形成土地肥沃程度的判定,为我们明年的变量施肥做充分的准备。同时,我们按照粮食水分15%以下、15%到25%,25%以上进行分类存放,为下一步的烘干、存储和销售做准备。

在北大荒,记者还看到了无人收割机在参加秋收作业。依靠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这台正在作业的无人玉米收割机,笔直匀速地向前行驶,偏离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确保不会压到旁边的玉米。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这台无人驾驶运粮机,可以装18吨粮食。前面的无人收割机粮箱即将装满,向它发出信号。收到信号后,运粮机自动前往收割机旁。收割机自动调整粮筒方向,伸向运粮机开始放粮。

收割后的地块里,农场立刻安排深翻整地,为来年春耕做准备。今年农场使用了最新研制的无人拖拉机配套翻转犁,以每小时深翻25亩地的速度进行作业。机身搭载的角度传感器,能实时测量翻耕深度,机内智能系统同时确保深度始终控制在30至32厘米的最优范围。

北大荒集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副总经理 张超:过去是靠农机手的经验对其进行判断,时常会发生深浅不一的情况。现在可以实时进行监控,有效提高了整地作业质量至少20%,同时这台车还配备了合墒器,把大土块打得更加细碎,也为明年的单产提升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让秋粮收获更加高质高效,也为明年的春播耕耘着丰收的希望。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张琪 浦口融媒 黑龙江台)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