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陕西、四川、河南多地陆续发布暴雨预警。而刚刚过去的夏季,频繁的强降雨也让不少城市面临“如何应对积水、内涝等次生灾害”的问题。
记者粗略统计后发现,7月份以来,包括河北涿州、河南郑州、四川成都、福建泉州、云南红河州等地,都因强降雨天气,不同程度出现积水甚至内涝现象。
前不久,在云南临沧,临翔区就因为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城市内涝,多个路段积水深达2米。
在宁夏海原,前不久因为突然遭受短时强降雨侵袭,县城也出现了内涝状况。
在山西运城,8月底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暴雨,导致城区多处低洼路段发生严重内涝,群众出行安全受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家卓:统计下来,每年都有几十个城市在汛期的时候出现一些内涝的现象,其实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对于自然空间的一些保护是不够的,比如说把一些河湖水系给侵占了;第二个原因,有一些排涝的通道是不通畅的,包括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把一些排涝通道给占了。
专家表示,城市频频出现积水内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城市建成区平均硬化率过高和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过低有关,造成雨水无处可去。
此外,造成积水内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年夏天的雨不仅强度高、雨量也大。数据显示,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内蒙古河套地区至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河北兴隆、内蒙古凉城、山西阳高等3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累计降雨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这些都给当地城市排水带来了巨大压力。
积水、内涝如何区分?
有何标准?
每年的汛期,积水、内涝等词汇都会频繁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里。那么,它们到底有何区别?应该如何区分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家卓:积水、内涝,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积水一般指的是本地的降雨超出了管网的排放能力,地表上有一些水的积存,那就可以称为积水,这个积水可以浅、可以深。
如果积水达到了一定深度,就容易形成内涝,但并不是只要出现了积水就是内涝。
按照我国《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城市排涝能力满足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时,不应视作内涝。比如,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都不算内涝。此外,雨停后地面积水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中心城区为1至3小时,非中心城区为1.5至4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排掉的积水也不算内涝。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张辰:应对内涝,要做到积水少、退水快。上海的标准是100年一遇,也就是24小时275毫米的降雨量,当这个雨量降下来以后,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退水时间不超过1小时,都不算内涝,因为城市还能够安全运行。
专家表示,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的海绵城市已从早期以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为主的“小海绵”,正在向更具韧性的“大海绵”体系发展,将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徐静 王一喆 李洪淼 扬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