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撰文:解码《南京照相馆》背后的真实故事
2025-8-15 08:38
环球报
478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多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票房刷新暑期档历史片首映纪录。这背后说明了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真实的历史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作为曾任职20多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近期观影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其从历史视角有几点感悟。

历史原型是华东照相馆

电影名《南京照相馆》,意为南京的一家照相馆,电影基本的素材是有来源和历史依据的。不过,电影中吉祥照相馆的店主人金师傅及其一家人,以及误闯进照相馆的邮差苏柳昌、日语翻译王广海、戏剧演员林毓秀、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等人物,都是电影艺术塑造的角色。事实上,该电影的历史原型是南京的“华东照相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在南京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街面上,有一座“华东照相馆”。当时,这座照相馆里有一位学徒工,他的名字叫罗瑾,时年15岁,是一个出生于南京的青年。

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施暴。其间,华东照相馆来了一位日本军官,手里拿了2个樱花牌胶卷,要求冲洗成照片。照片洗出来后,罗瑾看到有不少张是日军在南京砍杀中国人和强奸妇女的照片。他从中选取了16张,把它们装进一个自制的小相册里。相册封面右上角有个大大的“耻”字,“耻”字下方是一个问号。封面右下角是一把匕首,刀尖泛红,左上角则是2颗叠压着的心形图案,下方还画了5滴血。

16张血证照片被编号为“京字第一号证据”

作为华东照相馆一名普通学徒工,没有人让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洗印和保护这些照片,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勇敢地为历史保留了一份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证。

1940年,罗瑾离开了华东照相馆,进入位于南京毗卢寺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他将这本相册从华东照相馆带到集训队,藏在宿舍床板下,让相册一直在视线范围内。1941年初的一天,伪宪兵突然要来寺内进行大清查。罗瑾情急之下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厕所砖墙洞穴里,并用泥浆糊上掩盖住,然后每天数次去检查相册是否还在。然而,几天后,他发现相册不翼而飞。他吓得魂飞胆颤,因为这本相册上盖有罗瑾的私章,如果被日军发现,必将招来杀身之祸。被吓坏了的罗瑾,匆忙逃离了南京,此后辗转多地躲避。上世纪80年代,罗瑾跟随儿子去了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定居,在县城里开了一家“上海照相馆”。

而当年,与罗瑾一同在毗卢寺参加交通电讯集训队培训的吴连凯,无意间发现了草丛里有一本小册子。他捡起一看,竟然是一本日本兵屠杀、侮辱中国人的相册。可能是其他人从厕所的墙缝中发现,看见其中的照片后害怕了,把它扔在草丛里。虽然知道藏匿相册很危险,但彼时吴连凯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这是罪证,绝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他看见寺庙里有一尊坐佛的底座有个裂缝,于是就悄悄把相册藏了进去。此后,吴连凯每天夜里站岗或上厕所时,总要偷偷去确认相册是否还在。集训结束离开毗卢寺后,吴连凯将相册藏在他随身携带的小皮箱最底层,也将秘密深埋心底。

1946年10月,时年22岁的吴连凯已改名为吴旋。他看到全城贴满南京市政府号召检举揭发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的布告,便将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并提交了一份“为呈献南京大屠杀案敌寇罪行照片事”呈文。罗瑾、吴旋接力保护的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

1947年2月6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开庭公审,这16张血证照片成为重要的历史证据在审判庭上出具。同年3月10日,该军事法庭判处乙级战犯谷寿夫死刑,于4月26日上午押赴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再现了这些照片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时的画面和作用,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塑造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两位主人公在纪念馆内的历史性握手

历史的存在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偶然之中有必然。1993年4月,罗瑾从福建省大田县回南京给祖先上坟期间,偶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展厅里,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当年冒死洗印和收藏的日军罪证照片,在纪念馆里被展览出来,他激动地说:“这是我当年的照片!”展厅保安立即告诉我:“有人说展厅里有些照片是他的。”我立即来到展厅与其见面,知道他就是罗瑾时特别高兴。人海茫茫,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终于找到了历史照片的“主人”。

1995年6月9日,我们请来当时家住大田县的罗瑾和家住南京高楼门附近的吴旋。时隔多年后,两位首次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见面。双方都很激动,吴旋说:“你是罗瑾,我是吴连凯呀!”几乎在同时,罗瑾也大喊一声:“你就是黑皮(吴旋当年的俗名)!”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当时国内外媒体对此作了大量报道。

2014年3月,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提名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档案名录分为文字材料、照片、胶片等3类,其中就包括那16张血证照片。2015年10月,国际顾问委员会在阿联酋举行评审,我作为中国申遗代表团成员之一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在那里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全过程。

真实的历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是世界还给了中国一个公正的答案,也彰显了正义的存在。虽然,吴旋和罗瑾已先后于1998年和2005年病逝,但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贡献。

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后,我有很多感悟。我以为,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强化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正因如此,历史真相与艺术塑造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尤其是以真实的历史题材为依据的艺术创作,应当还原历史的真相,校正历史的坐标,切不可胡编乱造,随意夸张和塑造,使观者或读者误读历史,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作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南京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 朱成山)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