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萧达 王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9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率预测较4月大幅上调0.8个百分点,达4.8%。IMF称,这一上调反映了上半年中国经济动能强于预期,且中美实际关税税率比此前预期低很多。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国际金融机构、投行以及经济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看中国。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陆续有摩根士丹利、野村、高盛等十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或者国际投行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今年前5个月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均大幅上涨。外资用真金白银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对目前全球经济形势,IMF指出,受美国关税和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仍持续面临不确定性。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在特朗普政府“不可预测的(关税)要求”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试图发展可以绕开美国市场的贸易关系,一个“美国之外的全球贸易环境正在逐渐形成”。IMF在最新报告中呼吁,各经济体务实合作至关重要,应致力于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
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
根据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大幅上调,反映了中国经济活动强于预期。此前,中国公布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超出市场预期。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的一大原因是出口推动。尽管由于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但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强劲增长,抵消了对美出口下降。此外,受到中国积极财政措施支持的消费市场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IMF还将中国2026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也上调了0.2个百分点,至4.2%。
“联合国新闻网”30日称,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作为主要经济体之一,其经济表现被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在本轮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是少数几个被持续上调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在全球动荡中稳中求进。IMF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大幅上调,上调幅度为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出口增长强劲,显示出中国在调整外贸结构方面的灵活性和市场多元化策略的成效。同时,政府财政措施对国内消费形成了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通胀水平依然温和。IMF预测2025年中国的核心通胀率仅为 0.5%,为主要经济体中最低,这为中国在必要时采取货币和财政积极措施提供了空间,也让其具备更大的政策灵活性。
《日经亚洲评论》30日称,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中国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报道称,这些积极的说法凸显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巨大冲击。得益于强劲的出口和政府对消费的支持,中国经济在2025年上半年增长5.3%,超过了“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
爱沙尼亚新闻网站“OpenTools”30日称,中国一直在战略性地实施促进经济增长的计划,以进一步拓展其广阔的经济格局。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长期稳定的增长。中国近期的政策重点是结构性改革,不仅着眼于短期经济复苏,也强调可持续增长。这种转变凸显北京方面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的经济扩张,而非仅仅追求短期效应。
外资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香港《巴士的报》称,中国经济前景改善得益于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内需。此前,十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其中多家机构半年内连续上调。摩根士丹利在年中展望中将中国2025年GDP增长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将2026年和2027年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3个百分点,日本野村证券上调0.5个百分点,高盛的上调幅度最大,达0.6个百分点。许多金融和经济专家就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接受采访时,多次使用一个词:“经济韧性”。瑞银高级经济学家张宁表示:“中国经济韧性源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全面灵活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释放、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推进,以及逆周期政策支持的实施。”
许多外资用真金白银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2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1273亿美元,二季度净流入环比增长46%,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净流入态势。其中今年1一5月股权性质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来华证券投资净流入约330亿美元,逆转了去年下半年净流出态势。
亚投行近日发行20亿元2年期熊猫债,受到市场3.2倍超额认购,认购倍数创亚投行熊猫债发行纪录。从投资者分布来看,境外投资者占比近六成,包括多家境外央行及其他官方机构,充分说明人民币资产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
中国创新生态的蓬勃活力,也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化学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7.1%、53%、36.2%、17.7%。截至今年5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已突破600家。
全球市场进入“超级72小时”
在2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还小幅上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报告预计,2025年和2026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将分别为3.0%和3.1%,较今年4月预测值分别上调0.2和0.1个百分点。其中,全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较4月预测值分别上调0.4和0.1个百分点,至4.1%和4%,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至1.5%和1.6%。IMF表示,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是由于各国为应对关税威胁而提前备货等因素。不过,今明两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仍将威胁世界经济稳定。报告强调,关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财政脆弱性加剧等构成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各经济体应通过构建清晰透明的贸易框架减少不确定性。
近些天来,虽然美国与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伙伴达成关税协议,国际投资者情绪有所缓和。不过,风险依然存在。不少媒体担忧,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尚未与其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加征“对等关税”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全球市场进入“超级72小时”。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随着特朗普设定的关税谈判截止日期临近,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试图发展可以绕开美国市场的贸易关系。许多国家将目光看向中国。国际合规服务提供商启迈首席执行官布雷托表示,在美国关税政策下,欧洲客户正加强与中国工厂的联系。今年第二季度,欧洲企业与潜在中国供应商进行合作的需求增长5%,对美国的需求则下降24%。各国还加强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市场的联系。4月,欧盟与阿联酋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7月,阿根廷、巴西等南方共同市场缔约国与瑞士、挪威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完成自贸协定谈判。布雷托直言:“除美国以外的全球贸易环境正在形成。”
美国投资银行杰富瑞集团日前发布报告称,今年以来,在与全球跨国制药公司达成的授权交易中,中国创新药企的数量和金额占比都创下历史新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的授权合作占全球交易总数的18%、交易额的32%,均创下纪录。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仅阿斯利康今年已与5家中国药企达成至少136亿美元的授权交易。《金融时报》称,美国政府正加紧敲定对全球制药行业征收“前所未有”的关税,跨国大型药企越发倚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