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编者的话:今夏,法国多座中小城市接连发生针对警方和消防员的暴力袭击事件,青年暴徒街头纵火、伏击警察、枪击焚尸,多地政府紧急出台针对未成年人的宵禁令,希望在夜幕降临前筑起一道社会“防火墙”。然而,这些被法国官方首次定性为“城市游击战”的暴力事件背后,不仅是一张张不断扩张的毒品网络,更涉及一系列多年未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难题,包括移民融入困难、部分地区集中贫困、青少年教育缺失、社会补助过度等,这意味着法国采取的临时管制措施难以提供长期持久的治安保障。在毒品、暴力与极端主义交织的阴影中,法国社会结构被不断撕裂,公共权威频遭挑战。
“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临时的”
利摩日、尼姆、贝济耶,这些原本人们印象中以瓷器制造、罗马古迹闻名的法国平静小城,如今却因毒品交易引发的帮派斗争、未成年人参与的夜间骚乱而被推至公共治安议题的风口浪尖。
7月18日晚,法国警方原本前往利摩日奥朗斯谷街区处理一起汽车被盗后焚毁的警情,却遭遇50至100名蒙面青年的伏击。这些青年手持铁棍、石块与焰火炮弹,组织严密、目标明确,在持续近3小时的冲突中数次试图包围警察。暴力甚至蔓延至城市主干道,暴徒架设路障,拦截并攻击途经车辆,致使公共交通瘫痪。甚至有一名警员在护送家人途中遭遇袭击,所幸无生命危险。凌晨4时,局势在宪兵特警介入后方才受控,共10名警察受伤。利摩日市市长隆贝尔蒂严厉谴责此举为“有组织的城市游击战”,并称:“这是针对共和国秩序的系统性挑战,暴力背后是青少年群体的失控与犯罪网络的渗透。”
仅一天后,法国南部城市贝济耶的德韦兹街区就上演了类似事件。消防员在接到火情报警后赶赴现场,实为暴徒设伏的圈套。他们的一发焰火炮弹引发了居民楼火灾,所幸人员全部撤离,无人伤亡。贝济耶警察局局长表示:“这不是偶发的街头暴力,而是一场以挑衅国家为目标的冷静谋划。”检方随即以“有组织纵火”和“蓄意伤害国家公职人员”为由展开调查,涉案者最高面临10年监禁。警方还确认,这起骚乱与近期该市对毒品网络的打击行动直接相关,7月初有6名贩毒者在此地遭到逮捕。
7月中旬以来,以上城市以及法国其他被毒品暴力困扰的城市陆续出台宵禁政策,试图通过限制未成年人夜间外出,缓解帮派冲突频发、青少年卷入毒品网络等治安风险。国家执法力量则通过增派警力、加强巡逻等手段确保政策的落实。不过,维特里勒弗朗索瓦市市长直言:“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临时的。”
法国《费加罗报》刊文称,近期的暴力事件已不仅是“骚乱”,而是一场真正的“城市游击战”。法国警方联盟代表埃里克·亨利表示,此类事件在法国“不是新鲜事”,“但其扩散速度令人震惊”。早在1979年,里昂郊区便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动乱。此后,这种现象逐步扎根、扩散,年年皆有,而且每次几乎都是同样的“剧本”:警察或宪兵前往抓捕不法分子,而街区部分居民集体阻挠执法。若嫌犯在行动中受伤甚至死亡,便瞬间引爆整个社区。政府会仓促调动机动部队进驻,但私下里往往劝诫警员“克制执法”,以“平息事态”。虽无明文命令,但内政部长办公室的“口头指示”会通过省长传达至各警局部门。在地方层面,市长们则一边表示“深感困惑”,一边呼吁“更多资源”“更多预防”。几周之后,一切又被遗忘,司法系统也往往不作为,最后不了了之。
“毒品网络正构建起完整生态系统”
与以往一些表达不满的青少年抗议行动或零散骚乱不同,如今的暴力事件性质已经明显恶化。法国内政部与安全专家分析认为,近期暴力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对警方“反毒清剿行动”的有组织报复。
法国电视一台记者事发后探访奥朗斯谷街区,试图揭示为何该地近5年来每逢夏季就成“警力焦点”。在该街区生活了40年的居民卡明达展示了住宅楼内的“毒品活动痕迹”:墙上布满涂鸦和蟑螂,楼道里全是垃圾,甚至有电缆被扯断用以藏匿毒品。“我们一度整整一周没电、没网络,我们出去买完东西就立刻回家,不敢开窗。”她表示,楼下的冲突几乎已成“日常”。
据报道,该区治安恶化致使商铺相继关门,仅剩一间药房仍在营业。药师玛戈感叹:“过去这条街还有一家酒吧和一家小型超市,如今都关了。这里已经被公共政策遗忘了。”奥朗斯谷街区是法国最贫困社区之一:失业率达40%,有一半人口年龄不满25岁。连本地贩毒人员都表示“看不到希望”,一位匿名青年接受采访时称:“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找不到工作。离开这里去市区,又会被警察拦下来。我们被困在死循环里。”
住房空置也日益严重。当地社会住房机构总干事塞琳·莫罗称,随着人口外迁、城市吸引力下降,该区出现大量空房,招致非法占据和毒品交易:“人们若有条件就会搬离这里,留下的都是最困难的居民。”某些住宅楼的空置率接近50%,成为毒贩聚集场所。与此同时,该区有近一半青少年处于失业或辍学状态。原本承担街头引导职责的社会调解员岗位在6年前被裁撤,更使得街头青少年无人管束。
法国犯罪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普洛坎分析说:“这些毒品网络正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控制地盘、维护秩序,到驱赶外部力量。他们将街区视为‘自留地’,警方若‘踩线’,就会面临有组织的驱逐行动。”
在法国,舆论越来越多地用“墨西哥化”这一略显夸张的表述,来形容当前法国贩毒活动的猖獗。根据法国参议院下属机构去年5月发布的调查报告,该国正面临一场毒品“淹没”危机,连最偏远的村镇也无法幸免。近90%的清算式命案与毒品纠纷有关,暴力程度令人震惊。
以贝济耶德韦兹街区为例,媒体已多次揭露该街区是毒品交易密集区。这里的毒品“点位”与居民楼紧密交错,青少年被裹挟进毒品交易体系。贝济耶市市长痛陈:“几十个未成年人搞得人心惶惶。他们该进监狱,司法却说要‘教化’,荒唐!”在法国,出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监狱系统饱和以及司法惩治宽松,即使在暴力犯罪日益频发的背景下,对未成年违法者的处理仍趋于谨慎。
在今夏同样卷入骚乱的法国东北部城市沙勒维尔-梅济耶尔,骚乱直接源于市政打击毒品的举措。市长下令封闭一处被视为毒品交易点的咖啡馆,不久后便遭遇焰火炮弹袭击。
此轮骚乱发生后,利摩日社会住房机构已被要求协助识别并启动涉案住户的驱逐程序。然而,该举措的实际执行面临掣肘。住房机构负责人卡特琳娜·莫吉安-西卡尔称:“我们必须等待警方确切报告,确保法律程序完整,不能草率驱逐。”
在尼姆一处肇事街区的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法媒记者遇到两位曾在此生活过的年轻人。他们对暴力事件本身并不感到意外,但对此次冲突的规模和激烈程度深感震惊。“我对这里感到失望。虽然我现在已经不住在这里,但这里还有一些我认识的人。有些年轻人,我眼看着他们变了,可惜不是往好的方向。”一名青年遗憾地说,“如果我能说点什么,那就是要克制自己,别被卷进去,继续上学,这样未来才有出路。”
贫困青年对“法国人”身份日益疏离
“这体现出我们社会结构的瓦解。”法国市长协会主席、戛纳市长戴维·利斯纳尔警告称,贩毒并非唯一诱因,移民人口比例上升、家庭失能与教育失效同样加剧局势失控。埃里克·亨利也表示:“全国25%的治安案件都涉及外国人,而我们在执法与司法资源方面极度匮乏。”他还表示,有些家庭早已放弃对子女的监管,“把孩子整夜丢在街头,任由街区头目操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塞巴斯蒂安·罗谢强调,地区的集中贫困为暴力提供了温床。“这些所谓‘被遗弃地区’的青年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居住条件恶劣。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几乎没有前途,更容易走向激烈对抗。”他认为,这些暴力行为虽然未必带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但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同本国制度割裂的心态。“他们不仅拒绝学校和警方,甚至对‘法国人’身份也日益疏离。”罗谢强调,不能将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家长具备相应的经济与认知能力。这不是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他警告说,对贫困家庭采取经济惩罚将加剧其对体制的不满,最终可能激化群体反应。
这番有着“左翼”风格的自省式分析引来法国网民的反感。有网民评论称:“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故意回避宗教、毒品、社交媒体等因素,未免太轻松了点。更不用说还有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对过度社会救助的依赖……我们该停止这种没完没了的自我忏悔了。”而且,“贫困区”往往在住房和社会补助上也享有优惠,这更让纳税人感到愤懑:“我们没有造成贫困,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不接受免费教育,宁愿贩毒也不愿工作。”
面对边缘城区治安局势失控,法国内政部长布鲁诺·勒塔约日前宣布了新一轮高强度打击计划,直指“毒品生态系统”及暴力武装。他提出,政府将在今年秋季提交立法草案,禁止非专业人士购买、持有、使用焰火炮弹,违者最高可被判3年徒刑,若炮弹被用于破坏或攻击国家公职人员,刑期可增至5年。此外,省长将获得更多警务权限,比如可以对“贩毒熟面孔”发布“行政禁令”,类似体育赛事中限制球迷行为的措施。省长还可要求房东向法院申请解除租赁合同,适用于毒贩在居民楼设卡控制楼道等情形。不过,由于法国警力本就紧张,在高风险地区落实这些“强硬手段”难度不小。
揭示法国城市骚乱引发暴动风险的《温柔的法兰西》一书的作者塞琳·克莱贝尔在《费加罗报》发文警告:“法国表面和平,实则已被宣战。”她认为,失控的移民政策使贩毒团伙能轻易招募到“脱离主流价值观”的青年,他们借助社交媒体迅速组建“伏击部队”,目标明确地伤害甚至杀害执法者。克莱贝尔分析称,不少毒枭和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同住一个社区,他们有着相似的“对法国的仇恨”。特别是在“去殖民化”话语盛行背景下,极端分子将“反法”视为正义,毒贩则借此掩盖罪行,“反国家”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克莱贝尔直言,受限于法国司法与行政系统的教条和内部分裂,即使内政部长意志坚定,也很难推进严管措施。检察机关往往将此类事件定性为“严重暴力”或“毁坏财产”,而非“持械聚众”或“叛乱活动”,导致无法使用更严厉的刑罚。她呼吁修改刑法,对有组织暴力进行明确定性、加重刑期,“否则一切仍将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