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尹雅雯】印度独立后,制宪者们在宪法中废除了种姓歧视。来自所谓“贱民”阶层的《印度宪法》主笔安贝德卡尔博士试图通过宪法革命来带动社会革命,除了在宪法中正向规定平等权、负向废除“贱民制”外,还规定了一系列“反向歧视措施”或积极性平权措施,包括在受教育权、公职就业、基层选举席位、邦立法机构选举席位、联邦院和人民院选举席位上给予低种姓以特留配额。
从制宪本意上,种姓预留制度只是一个过渡性条款,原本执行一段时间,纠正了历史性文化歧视后便可寿终正寝。然而,过去75年中这一制度不断被扩展适用范围,没有短期消失的迹象。为实施《印度宪法》,1951年印度政府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确立了共计17.5%的特留权,其中表列种姓拥有12.5%的特留权,表列部落拥有5%的特留权;到了1970年,根据人口比例相应,特留权的总比例被调整到22.5%。
上世纪80年代末后,印度经历了经济自由化和政治多元化,公职就业变得紧俏,身份政治变得活跃,种姓特留权因此成为提升选举票仓的有力抓手。在22.5%的基础上,印度政府又给了“其他落后阶层”27%的种姓特留权,从而让总比例达到49.5%。在有些邦,种姓特留权甚至已经突破了50%。
为遏制上述趋势,不需要面对选民的印度最高法院已在多个判决中限制种姓特留权的扩展,包括设定“50%的上限”以及“奶油加层排除规则”。后者是指,那些经济上发达或教育上先进的群体,即使在落后种姓中,也应该被排除,只有将他们排除了,真正的落后阶层才会从这个制度中受益。
这并不意味着种姓歧视在印度社会中已不复存在。从记者在印度的观察来看,种姓歧视根植于文化之中,除了制度支持外,还需要靠公民意识和社会发展配合才会真正“消失”。记者去印度一年多就遇到了贾特人(一个以乡村中农为主的中等种姓群体——编者注)为争取种姓特留权而爆发的抗争:政府宣布宵禁,大学停课,地面交通中断,食物差点断供……这段经历实在惊险,也表明种姓的影子在印度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记者接触过自豪标榜自己身份的高种姓群体成员,也遇到过故意改掉高种姓姓氏的平权社会活动家。
印度普通人的生活也时时受到种姓歧视以及为纠正种姓歧视所采取的特留权制度的影响。以记者经常遇到的一位网约车司机为例,他是贾特人,连续几年报考公务员,成绩超过录取线很多,但因为不属于享受特留权的低种姓,一直没有考上。而他在上大学期间喜欢上一个低种姓女孩,但因女方父母坚决不同意两人在一起,最终不得不分手。这位司机说,作为普通人,他既不喜欢种姓歧视,也不喜欢种姓特留权。“大家都是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区分?”他和现在的妻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刻意淡化孩子对种姓和宗教的刻板认识,为阻断种姓文化作出属于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