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新高地、新赛道、新引擎 从人形机器人背后“超级链”透视“中国力量”
2025-7-21 10:51
环球报
437

央视网消息: 为期5天的第三届链博会7月20日落下帷幕,本届链博会参展商首发、首展、首秀152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比上届增长67%。参展商与4.2万家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据不完全统计,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中国供应链正为全球伙伴搭起共享发展的桥梁。

一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超级链”

本届链博会上,中国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吸引了全球目光。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所有核心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寻找一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超级链条”。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根据亿欧智库《2025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洞察报告》,目前在中国,数百家厂商正在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当我们在地图上输入这些企业的坐标,发现有几个区域的光斑格外明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越来越大的光斑联结成片。以北京、上海为龙头,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产业集群。

芯片,曾经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卡脖子的一个环节,但现在,武汉、深圳、天津、长沙等地,芯片产业链已经被建构起来。

如果你想寻找决策系统产业链,杭州、合肥、上海、深圳、北京都是不错的选择。

感知领域相当于人类的五感,擅长传感器研发与制造的“小伙伴”云集长三角和珠三角,此外,北京、合肥、南宁、潍坊等地也有很多优秀企业。

到了执行领域,我国的产业链优势就很明显了,不仅厂商多,而且分布广。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湖北、四川、重庆等长江沿岸也在迎头赶上,吉林、山东的产能提升也很明显。

至于躯体和外壳使用的轻量化材料,我们的产业链就更强了,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河南等地也实力不俗。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报告,过去5年,中国共有5880项人形机器人专利,远超美国的1483项、日本的1195项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组织的1123项,可以说是呈现出断层式领先。截至2024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款式已经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变得如此强大?

数据显示,在调研的上游企业中,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是向人形机器人领域靠拢最为迅猛的产业链条。对比这两个产业链的图谱,可以发现汽车厂商在感知领域和执行领域的渗透率为38%,决策领域为44%,躯体和外壳领域占到88%,动力电池领域为67%,智能网联领域为100%。

早在2015年,中国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发展领域。10年后,中国的这一产业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几乎同一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就迅速起飞了。

正如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价值链100研报》中说的那样:“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化的市场机会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初创企业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持续而显著的进步。”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