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申遗成功!西夏陵成世界级文化品牌,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025-7-17 07:19
环球报
509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茜 刘明】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项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戈壁中的神秘王朝

公元1038年,党项民族建立西夏政权,与两宋、辽、金并立,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鼎盛时曾雄踞河西走廊。西夏于1227年灭亡,西夏陵也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了700余年。西夏陵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世纪30年代,彼时一位德国飞行员在宁夏银川飞掠过贺兰山,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西夏陵直到1972年才进入考古学界视野。

作为申遗项目的“西夏陵”,划定的遗产保护区近40平方公里,遗产缓冲区超400平方公里,规模十分宏大。它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还包括陵区出土的7100件馆藏文物与遗址上的大量建筑构件残件。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发现不仅实证了西夏王朝的存在,更揭示其“承唐仿宋、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

融合唐宋文化与党项习俗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申遗过程中的文本编制在格式方面是有国际统一格式规定的,各国的体例必须一致,“但在内容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具备中国文明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又需要有世界遗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素养。”陈同滨表示,一方面不能采用中国传统的学科研究套路——夹叙夹议,遗产本体描述要客观、清晰、准确、完整,去除一切推测论据;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选择遗产价值阐释的切入角度与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陈同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夏陵见证了西夏王朝及其文明的兴衰,展示了独特地理因素造就的西夏王朝文化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特性。3号陵在考古中出土的迦陵频伽造型的文物达150多件。迦陵频伽是佛经中一种妙音鸟,其声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将佛教中的神灵与建筑相结合,也是西夏文明的突出特点。西夏陵见证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打造基于西夏文化的创新文旅产品

“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对于宁夏文旅发展有多重利好。”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宁夏旅行形成了两大重要集聚区,一个是以腾格里沙漠为核心的集聚区,它构建了从沙漠休闲、观星、探险到度假的旅游项目;另一个集聚区与西夏陵有很强关联,即贺兰山旅游体系,因为贺兰山在西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当地也正在构建起西夏文化深度旅游体系。

葛磊认为,西夏陵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在全球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力,能够让宁夏旅游业态有更强的国际可见度,有助于宁夏旅游在国际上的推广,打造宁夏旅游文化品牌。申遗成功也进一步强化了西夏王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西夏文化的植入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提升。西夏陵申遗成功对于促进当地文旅融合、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沉浸式文化旅游业态发展都起到了强大助推作用。葛磊建议:“推动以西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供给侧产品创新上打造更多基于西夏文化的演艺旅游文创产品等。”

除了贺兰山旅游创新,西夏陵博物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博物馆正在通过“文物+场景+数字化”技术展陈展品,将冶铁术、制瓷工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师培轶说:“景区推出的‘考古盲盒’让孩子们在模拟发掘中触摸历史,木活字印刷体验课让西夏文字有了温度。这些创新使原本高冷的学术研究对象,变成了易于观众读懂的文化盛宴。”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让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曾任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的王昌丰说,随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深入,这座见证丝路文明交融的遗址,将成为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新窗口。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